“瓶非瓶”,是卢治平近年来创作的一组丝网版画系列作品的总标题,而其题目背后所蕴藉的审美内核和当代艺术思辨,却可以涵盖他近年来几乎所有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诉求。诸如他的“水乡”系列、“考古”系列等等,其实也都可以用类似的题目冠之。这是因为他将一些历史或现实的物象,通过刻意的颠覆、解构、整合、重组,赋予作品以具有当代审美意味的物化呈现。“瓶非瓶,非常瓶”。卢治平作品中的瓶,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青花玉壶春、磁州窑梅瓶,或者明代永乐花果纹执壶、钧窑出戟尊,而是将它们仅仅作为一种传统构成元素和因子,融入到当代创作语境之中,寻找到与现代主义美学的结合点,创造出崭新的构成逻辑,呈现出富有当代情致的结合形制的艺术阐述范式。在这里,传统构成因子已被突破,并且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外拓,固有的审美内涵也被抽提和升华,在新的美学高度寻找到了依傍和归纳,从而“异化”为全新的、具有“形而上”哲思、包容了象征性隐喻的意象。
在卢治平的作品中,被有意识地植入了许多已然成为历史的传统艺术符号,诸如在“考古”和“水乡”系列中的青铜器饕餮纹、龙凤纹和曲折雷纹等,在“瓶非瓶”系列中的陶器的网纹、弦纹和垂幛纹等,瓷器的缠枝纹、折枝纹和莲花纹等。而当这些符号被引用时就已经纳入被颠覆并重新建构的语境,嬗变成为一种崭新的美学定位的现代主义符号。或许卢治平意识到,对于当下越来越倾向于物质的现代人,太需要为他们提供新的精神空间,于是,他用解构主义语言构建一种独特的“可能世界”,而让现实世界反而只是变成“可能世界”的一种物化形式。他就是用这种艺术方式来质疑现实,疏离物质,使人们置换到另一个空间,去寻觅别样的依托,重新确定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。